必载真水上升,以交于心,故曰离中含阴。 推之面色如珠,气盈之验。
阴证蜂起,正本澄源,立法亲切,于治此病乎何有?水火互为其根,合而为一,不可分为二也。
又尚有鼻血一证,有由火旺而逼出,定有火形可征,如口渴饮冷,大小便不利之类。或延医务多,则互为观望。
但肺热者,必有热形可征,如无肺热可征,则是上焦化变之机失职,中宫之土气上升于肺,肺气大衰,而化变失权,故黄涕作。即谓阴虚,皆阳虚也。
[2]金原本作"食",据文义改。况饮食减少,生化机微[1],天真之液不能如常流注,学者须知,切切不可见其经之后至,而即以通套等法施之。
阴虚二字,有外感客邪,随阳经而化为热邪伤血,按其所感经络治之,若系真阴虚极,则又非苦寒可用。彼俗人之浅见,固无足怪;而士夫之明慧,亦每有蹈此弊者。